
左邊的這位阿伯正努力用生硬的日文,夾雜著法文,還一邊筆手劃腳,只為解釋眼前這一大片由幾何圖形構成的窗中窗,「開開合合,合合開開,完全決定於陽光的強弱……」右手邊的我,其實聽的心不在焉,因為吸引我的恐怕不是這充滿機械極限的金屬玩意兒,而是這個充滿穆斯林異國風情的美麗與衝突……
這位阿伯是我們在10分鐘前巧遇的當地記者,正好來補拍幾個畫面,所以得在這耗一整天。
挺著圓圓大肚兒的老兄,對東方文化相當著迷,更碰巧的是,他的老婆是日本人。
因為看到這偌大建物裡突然出現了兩張東方臉孔,就忍不住開始進行國民外交,不但努力擔任導遊的角色,還使出了他記者老大的特權,替我和Ethel免了門票這一關,所以至今我仍不知上樓看展的門票一張多少錢。
其實我該感謝他的,因為他的確為我解開了第一眼看到這棟建物的疑惑。
這裡是位於巴黎的阿拉伯文化中心(Institute du Monde Arabe),而這一棟長得很像長貨櫃的方形建築物,就是我們所在的位置。
位於塞納河邊,阿拉伯文化中心從落成以來,一直都是個話題。一來是因為它儲存了異文化的軌跡與歷史,二來是因為它南向立面上數百上千個彷若照相機光圈的機械葉片,隨著陽光變強或變弱,這些具備百葉窗功能的機械葉片,也會出現自動開合的效果,其營造出來的視覺效果,從建物外與建物內來看,堪稱兩種風情。
儘管葉片圖形仔細看只有方與圓的差異,但隨著驚人的堆疊及鏈動效果,在一開一合之間,居然展現出了栩栩如生的穆斯林圖騰,就是那種在清真寺的回教世界中常見到的那種花飾與圖案。
跟室內展出的回教文物剛好是最好的一個對照,阿拉伯的氛圍充滿其間而流於無形。
除了開合的異國趣味與機械動感外,窗格最中間類似圓月彎刀似的圓弧形葉片,在轉合及旋開之間,像極了相機的鏡頭,隨時等著按下快門的卡擦聲。我索性站在窗前等待,只見在陽光強弱變化間,卡擦聲竟不絕於耳,此起彼落,真的是全自動的遮陽極品!
當然也有遇到故障的時候。
看來精密的金屬,在環環相扣的感應之間,有不少個窗格的葉片已經無法再開或再合,因此不論陽光如何消長,窗格就一直開在那裡動也不動。我忍不住仔細瞇著眼睛細數了起來,故障的還真的不少。
只是瑕不掩瑜,在數大便是美的視覺信仰間,這棟建物仍是個傳奇之作。
(看出來了嗎?左下邊那兩個關不起來的葉片就是故障了的窗)
嚴格來說,這棟建築物其實算年輕,落成於1987年,雖然整個結構體皆為鐵件、玻璃組成的鋼構元素,但不同於從前動轍巨大且厚重的鋼造結構,阿拉伯中心的結構體大量使用細線條及圓弧的效果,營造輕巧的「繡花」鐵件質感。
即便在21世紀的今日重新審視,老實說,它還稱得上是一棟有想像的物體,既保留了伊斯蘭(或穆斯林)保守的形式主義,也同時展現了阿拉伯文化中的沉穩與安定,還有那無限延伸的美感與可能性。大概就是這樣的一種矛盾與衝突的共存與共生,才經得起時間的歷練吧。
室內的展場相當寬敞,樓屋挑高又高,收藏了許多阿拉伯文物的發展與珍藏。
展示櫃的設計也相當具現代簡潔感,身在其中,靜謐完全,一牆之隔,就能令人彷彿穿越時空,瞬間進入古老卻豐富的阿拉伯世界中。
建物中有一整層的圖書館規劃,超級挑高的樓面規劃,開放閱讀或查資料,不論我從哪個角度看,都忍不住讚嘆這樣一個大方的空間,完全營造了浩瀚博大阿拉伯世界的另一種原型。
而且這裡完全不酷熱,儘管窗外已是38度C的高溫,室內依然涼爽怡人。
我猜部分功臣要歸因於那幾百幾千扇百葉窗的功勞,隨時自動縮張,套句現在最流行的環保新語:節能省碳,巴黎的阿拉伯文化中心真該好好受到大書特書的待遇。
建物的頂樓是一間咖啡廳,似乎在塞納河畔的大樓,都無可避免的擁有頂樓咖啡廳。
這裡可以一覽西堤島上的聖母院背面,經典的飛扶壁像抓壁架似的抓緊(或撐起)聖母院後棟的樓,從這個角度看剛剛好。
夏天的巴黎實在太熱,正中午天,儘管能見度頗好,卻揮不去一股熱氣流,像堵在空氣中般,無色無味,卻有著巨大的存在感。
就是,熱。
我們決定不與皮膚的感受對抗,跟飛扶壁道別後,就一溜煙兒的就往樓下跑,重回光圈百葉窗世界裡的異國世界,腦子裡正在盤算著等一下要去清真茶館喝上一杯熱薄荷茶,如果我沒記錯,一杯兩塊錢,雖然熱呼呼的,卻是消暑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