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確定一次標題。是龐畢度敲敲門,沒錯,不是龐銚敲敲門…
《龐銚敲敲門》是Travel and Living頻道這兩個月最新推出的節目,由很夢幻的美女設計師龐銚,帶著觀眾一同拜訪台灣四處值得推薦的建築與民宿,我每週日晚餐時刻都很準時的守在電視機前,巴望著有一天美女主持人能介紹一下我心中的不思議建築─就是花蓮海岸邊的那棟沙漠風暴。
不過,我的願望至今尚未實現,所以每週日晚上,我應該還是會繼續守下去吧。
言歸正傳,今晚上演的是龐畢度敲敲門。
實在是因為北美館的展覽人潮太多,而我又最怕與人潮一同擠著看展覽,那種夾在人群中,快慢不能由自己,得跟著隊伍的節奏,光用想的就令我心生退縮。這時只能展開想像的翅膀,回到當初那個拜訪龐畢度中心的熱天午後。
位於巴黎的龐畢度中心,全名為龐畢度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光看它獨樹一格的奇特外觀,就可以清楚分辨它是一座專門收藏現代藝術創作品的博物館。
水管外露、管線明走是龐畢度最經典的代表處,也是它最驚世駭俗之處。
(巨型水管造景藝術,是龐畢度中心廣場的一大指標地物)
整棟建物活像是個建物透視圖般,每一根鋼筋、鐵件、管線,每一片玻璃、壓克力、鋁料,都一一攤在陽光下供人檢視,也供人讚賞,因為實在少有現代建築有如此的創意與勇氣,尤其它其實是30多年前的建物了。
類似鷹架的外環結構,終年四季全面架設在建物四週,稍微一不留心,可能還會有人以為自己剛走過一棟改建中的建築物。
還好,鮮豔跳tone的色彩是龐畢度的第二道防線,為自己的獨特性畫下的第二道安全線,一點兒也不容人小覷。白色的粗大水管,綠色的細水管,紅色的手扶梯底板,還有黃色及藍色的電路線,不同於一般改修中的灰黑色建物,龐畢度在色彩及閃亮亮建材的共構下,即便是在陰雨綿綿的巴黎街景中,也能立刻一躍而出,噗通一聲跳入旅人的觀景窗中。分毫不差。
若是在白晃晃的豔陽天底下,龐畢度外裸的建材更顯耀眼奪人,有時還會刺眼到令人無法直視。絕不誇張。
(龐畢度中心有多大,光看前方的人們有多渺小就可知道)
之所以名為龐畢度,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它是七○年代,在法國總統喬治龐畢度在位期間,為紀念二次大戰期間帶領法國擊退希特勒的戴高樂總統,因此提議並準備興建一座現代藝術館。
當時還經過一翻激烈的國際競圖,從600多個參與競圖的團隊,最後選出了這個由Renzo Piano, Richard Rogers, Gianfranco Franchini三人共同合作的建物外觀。
可惜龐畢度總統後來在1974年因癌症逝世,還來不及親眼見證他一手主導的博物館問世。3年後,龐畢度中心落成並對外啟用,當時就決定以龐畢度中心為名,紀念這位有遠見及用心的喬治龐畢度總統。
長久以來,巴黎人對於這個位於市中心的奇特建物,一直存有著褒貶不一的聲音,老實說,換成是我,我也不會用賞心悅目來形容這棟建物,風格獨具或氣宇軒昂可能是更貼切的形容詞。
不過也正因為是風格獨具,而非只有賞心悅目,龐畢度多年來一直是個話題,對觀光客而言是如此,對藝術創作者也是,對城市生活家亦若是。
老實說,從第一眼見到龐畢度,就令我覺得有點似曾相識,後來才知道原因。
原來是因為龐畢度總會令我聯想起,那棟大陸工程位在台北市民生東路及復興北路口的黑色方型總部大樓,是姚仁喜的作品,整棟建物採用懸樑法,內部無使用柱子,外觀則與龐畢度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外露哲學(當然是不同的外露法),除了清水混泥土外,只見層層鋼構鐵板互相支撐所構成。
儘管在色彩上無法與五顏六色的龐畢度相比擬,但台北小龐(我對大陸工程總部的膩稱)做為一棟企業總部大樓,穩重的深色建築倒別具一番風味,矗立台北街頭,一樣吸睛,引人注目。
(我真覺得,《龐銚敲敲門》真該介紹一下大陸工程的總部大樓……)
(龐畢度中心另一邊上的巨型書卡專賣店)
龐畢度中心不只主建物有看頭,四周廣場的公共藝術建置更是一大重點。
由於面積廣大,除了水池上後現代的鮮豔創作,有頹廢、有喜氣,也有令人丈二金鋼摸不著頭腦的藝術創作……
但其中最有看頭的,恐怕還是廣場上來來去去、卻永不消退的人潮。
廣場前邊有一排咖啡廳,門廊前的咖啡座上永遠有滿滿的旅人、遊客,或在地人,還有更多人是排排坐在露天階梯上,什麼也不做。
我一點也不懷疑,龐畢度中心的內容收藏相當可觀,光從這次北美館外借出來的83項經典作品就可窺見一二。
但對於它外觀的可看性,我則更深信不移,歷經30多個年頭,而能擁有此般永不過期的美好,除了龐畢度中心的崢嶸管線造型外,我想在巴黎大概也只有羅浮宮的神祕玻璃金字塔可以相比擬了。
Ps.龐畢度敲敲門,這次不開門。門內的精采,不用遠渡重洋,走趟北美館就可盡覽其中部分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