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願,是人類特有的思維方式之一。無關乎貧富悲樂,只要擁有許願的能力,似乎就多了一份對抗現實的力量。會不會是因為這樣,羅馬的許願池才能歷經數千年而能不為世人所遺忘?
羅馬城內的許願池,其實是一處10多坪左右的噴泉,位於羅馬市中間偏南的位置,剛好在我們住宿旅館(火車站邊上)與西班牙廣場的中間,來來回回幾趟,也沒刻意尋找,就這樣讓我們遇上。還得感謝擠在池邊的人群,多到不像樣,才沒讓我們誤以為這只是眾多不知名古蹟中的一處,而過池不停。
Fontana di Trevi是這座噴泉的名字,不過拜《羅馬假期》等電影之賜,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人都知道許願池這回事,久而久之,反而噴泉的名稱也不那麼重要了。
現在的許願池成了觀光客的最愛,池邊無時不擠滿一堆慕名而來的人們,拍照、觀景、佇足、等候、看人群……但反而丟硬幣許願的人似乎也少了。
滿溢著濃烈的巴洛克式風格,許願池邊上兒的眾神雕像個個栩栩如生,姿態萬千,我端詳了許久,心中猜測其中必有海神吧,會不會是大鬍子的那個呢?話說海神可是希臘羅馬神話裡不可或缺的重要神祇之一,脾氣不頂好,火起來的威力挺懾人,但卻是連貫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主軸的要角之一。
一定有個海神的位置吧,畢竟這是個噴泉,跟水有關,也跟人們的願望有關。
我一直覺得我對羅馬的詭異情感(既obsession又有點detestation),一定跟希臘羅馬神話有關,轟轟烈烈的荷馬史詩充斥著我四年的校園生活,無論哪一堂課都躲不掉。那些希臘羅馬諸神啊,簡直比人還具人性的善與惡。
環顧四周,許願池其實是位在街角的廣場位置,廣場的一邊有家冰淇淋店,多年不衰,一直是很受旅人關照的店家,也是我們這趟尋訪羅馬所有冰淇淋店中,唯一一家有賣芒果口味的冰淇淋。其他店家清一色的回應都是:「啊,抱歉,我們剛好賣完了。」
但其實我猜他們根本沒有芒果口味的冰淇淋,這口味顯然比起哈密瓜口味而言,是東方了一點,或者說的更正確一點,是台灣了一點。
好不容易擠上了池邊的至高點,留下一張到此一遊的側影,但卻沒有拋硬幣許願的可能空間,前面擠太多人了,一不小心極有可能會拋中前方某個無辜傢伙的腦袋吧,可能大家都有此共識,真的沒人拋硬幣許願。
古老的許願池,倒成了城市裡的活佈景,冷眼看著這個城市走過幾千年寒暑的日子,榮景也罷,凋零也成,還好泉水的涓滴聲始終沒中斷。
站上池邊那一刻,我還是想起了古老而傳統的許願儀式,馬虎不得。你得背對池子,將硬幣自左肩上方,向後上方拋出,如果角度正確,那應該會是個完美的拋物線吧,隨著硬幣叮咚落入池中,在心中許下三個願望,或是那一個:The One。就像韓劇《巴黎戀人》裡,女主角千里迢迢遠赴巴黎,在花都的噴泉前擲幣許下了人生大願,叮咚一聲,一回首願望已成大半。
可惜那是賣座韓劇,不是真實人生。
曾經不曉得在哪本小說中讀過,到Fontana di Trevi許願,第一個願望得一定要先許下來日重回羅馬,接下來第二個真實的願望才會成真。當時還覺得羅馬人有點矯情,情感上也刻意了點。直到身臨許願池邊,才了解其中的眉角,畢竟池前滿立的盡是羅馬諸神,或立或臥,還有駕馬奔騰者,總該先友善且尊重的打聲招呼,釋出善意,之後才能貪心的要求自己的願望吧。
這是個難得辛苦的時代,也是個化繁為簡的時代,還好千年不敗的許願池還在,就算不能真的將手中的硬幣拋向池水中,許願。至少我們可以拋出願望的種子,make a wish,在心中。神力無邊的羅馬諸神也一定會看顧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吧?如果祂們有空,沒互相吵架,而且剛好心情又不錯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