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四百年歷史的石頭古牆上,掛了一幅錶了木框的黑白相片。陽光從頂上的天窗灑了下來,讓石磚間的縫隙更加黑白分明。你看到了嗎?框內那名倚在窗台邊、低著頭的男子,似乎也精神了起來……
這是一處位在街底的小畫廊。就位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裡的亞爾城(Arles)內。
亞爾,這個位於法國南邊隆河三角洲的頂點的城市,小小的城區內保留了許多羅馬的遺址,往前至少可追溯到西元16、17世紀的古老年代。
小古城區的夏日正熱鬧著呢,羅馬古跡裡現在應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吧。加上旅遊中心在這段期間正在主打亞爾古蹟巡禮活動,想像中,現在城內的人應該已人手一份導覽地圖,按圖索驥欣賞著古文明的驚人模樣。
但是,這一天,我們不走觀光客的路。
我們從大路走向小街,繞向了古城的另一端,將繁擾的人群及喧囂車聲遠遠的撇在身後,就這樣一直往城的另一邊走。
亞爾不算大,半小時的腳程已足以讓我們走向另一個世界了。
在一處小宅院區的內側,我們發現了在地攝影師的小聯展。展出的地點,隱藏在街弄的底端,非得走進了宅院裡才能一窺這個展室的模樣。
我們走進爬滿藤葉的圓拱門內,也在瞬間將戶外熾熱的高溫留在身後。
可能是因為石頭屋子的關係,屋內相當沁涼,偶爾接觸到從窗外鑽進來的黃金陽光,竟會有一股難得溫暖的感受。
整間小展覽館裡的屋架結構,像極了古老羅馬宅院的隔間,圓拱形的樑柱及門框,似乎不斷的在提醒訪客,這是一個古老的房子,時光與歲月在屋內仿佛不存在了,凝結了。
而牆上一張張生動的黑白臉龐,似乎也成了瞬間永恆,跟著亞爾這個城市一樣,成了不朽的一部分。
我們在廊館內待了近一個小時,或坐或站或走或看,期間一個訪客也沒有。
接待我們的是一位年輕親切的法國女子,她只輕輕詢問了是否需要引介?
不需要嗎?
不用了,我們只是對黑白相片有興趣,對建築有興趣,我們隨處看看就可以了,謝謝你。
不客氣,那你們有需要再叫我。
黑髮的法國女子用一樣的輕輕聲調回答我們,之後便轉身忙她的去了。
這是個很個人很小眾的攝影作品展。看門口的介紹看板,應該是在地幾位攝影愛好者,希望與大家分享他們看世界的眼光。
他們不拍大山大水,他們拍的多半是人們臉上的表情、一個抬頭的姿態、或是石屋頂頭的一片夕陽。
三張五張黑白相片就這樣掛在牆上,擱在牆突上,或立在燈箱前。
我們還留意到了角落靜靜的放了一台噴墨大圖輸出機。在數位時代,這應該也是影像製作不可或缺的一項配備吧。暗房手洗黑白照片雖然值得留戀與紀念,但在商業效率考量下,輸出機成了另一種折衷的方式,尤其是面對大幅影像的需求。
以前暗房洗照片,洗上了16x20吋就已是不得了的事,相紙貴,又容易洗壞,現在面對動輒出現的牆面大影像,大圖輸出似乎已成了必要的管道,也成了攝影者不得不的選擇。
即便是在亞爾這樣一個普羅旺斯小古城裡,也是一樣的吧。
臨上館廊的二樓轉角處,發現了一個透氣小凹窗上,貼上了一張反黑的黑白照片,在午後豔陽的直角照射下,竟巧妙營造出黑白負片的對比效果,強烈的黑白基調,同時兼具了採光與裝飾的雙重趣味。
走過這個角落的每個人,眼角一瞥的餘光,絕對不會漏掉這處巧思。我忍不住趨前一看,至今依然留下了視覺與創意雙重的深刻印象。
展覽室屋外像極了一處尋常人家的庭院,或許也真的是如此吧。或許這真的是某個人的家,只是偶爾用來充當小聯展的空間罷了。
屋外停了一台有歲月的大機車,映著陽光下搖晃晃的樹蔭影子,成了庭院內一個頗有人味的午後風景。
這個午後小展廊的邂逅,成了我們在亞爾的第一個驚豔。
就在我們步出石牆宅院大門的同時,靜止不流動的時間也恍若開始了那熟悉的滴答聲。
忘記原因了,但我們決定走回亞爾的另一頭,體驗這座古城的另一款歷史風情,下一段旅程我們將見識到亞爾最為世人津津樂道的那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