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友Mingfen在FB上提到她帶著女兒一同領略shelter這個字的含意;她有個慧黠可愛的女兒,除了了解字面意思外,也在自然課中領略出另一層意涵,而她自己也在生活歷練及聖經故事中,得到另一層屬靈意涵的認識。她的這段經歷分享,讓我想起了第一次看到MAMA SHELTER這兩個字時,心裡的莫大好奇……

不說或許難以想像,這是一間旅館的名稱,而且還是一間2010年才剛落成的平價精品旅館,標榜著high style and low cost。只是難免令人心想都21世紀了,還拿shelter(庇護所)當成賣點,莫非真有什麼箇中道理可言。那是我第一次看到MAMA SHELTER的感受。

一點點的狐疑加上好奇,只維持了短短那麼一下子,接下來,我便滑鼠一點,不作他想的按下了「book」鍵。

會讓我不由分說就立即下手買定的原因,在於這是一間少數在巴黎號稱精品旅館,卻還能在我的預算之內。一般稱得上有特色的精品旅館,一晚價格少則從300歐元起跳,通常只能令我徒呼陀雪兒(Trop cher!法文的貴鬆鬆之意),然後不認份的猛翻著照片乾過癮。但,這間新開幕一年的MAMA SHELTER網路訂價一晚竟只要一半的價格!





第二個原因,實在是因為Philippe Starck的關係。原來這間旅館是他近期的小傑作,這位不按牌理出牌的跨界設計師,不論在哪一個部分的設計,向來不拘泥在固有的框架,儘管毀譽皆有,但我卻喜歡他創造出來的驚喜與樂趣,這麼說吧,誰說旅館住房一定要明亮光鮮?誰說塗鴉登不了大雅之堂?又有誰說現代簡約非得減少舒適程度?

最後那幾句誰說,當然不是Philippe Starck說的,充其量只能說是我對他的理解,或者應該說是我隔著幾萬英哩路之遙,對MAMA SHELTER的期望與憧憬。





因此,拉著20公斤的手拖行李(一路從巴賽隆納往北走上來),我們像初到巴黎的觀光客般,踏上了十多年來從未踏上的20區,這一區的地勢頗有布魯賽爾市內的落差高度感,寬敞的街巷兩旁盡是各式居家的生活景況,有住宅、圖書館、麵包店、小超商,低調卻實在的生活景致,是我眼中最美麗的城市風景。

即便是在溫度仍屬沁涼低溫的七月光景,我們走得氣喘噓噓、全身冒汗,依舊嗅得出空氣中那股清爽自在的宜家宜居。





一連在好幾個路口,問了好幾間店家關於Bagnolet這條街怎麼走,這才有了點頭緒。對我來說,學得最快的法文單字永遠是路名,一趟找路之旅折騰下來,有時得對著陌生人講上十幾二十回,再怪異的發音都能朗朗上口。

這回也沒例外,再加上20區地大路長的,問了好一會兒,才終於在長長的路底見著了剛剛那位女士口中的一排長階梯,「再辛苦一下,爬上去就到囉!」留著一頭長髮拎著兩跟棍子麵包的優雅法國女士的指引果然很具鼓舞效果,看到那一長排樓梯,少說也有2-3層樓高,不過人心意志的確是很奇妙的東西,只要知道目標在即,即便得扛著20公斤行頭爬個兩三層樓,還是令人心生喜悅,而不自覺得力大無窮。



就這樣,我們站在MAMA SHELTER的灰白色大樓前,端詳了好一陣子,外觀的確帶著一股前衛簡約的現代都會造型,據說是出自Roland Castro之手,紮實不失分,但嚴格說起來,與一般住宅大廈或行政大樓並無二致。外牆上,除了大大標示著109號的MAMA SHELTER字樣外,完全沒有這是一間旅館的蛛絲馬跡,一點都沒有。

而等我們入住之後才發現,其實位於旅館一樓、在當地相當具知名度的MAMA SHELTER附屬餐廳(Restaurant Le Mama Shelter)及以輕食為主的媽媽披薩屋(Mama Pizzeria),在外牆上也是一律沒有標示,空空如也,似乎只等待熟客的光臨。





在戶外大木桌前稍稍喘口氣後,正準備推開大門(連大門也極像一般大廈的大門)進入時,這才在門邊看到一張不超過A4大小的價目表,極小的字級標示著房價及房型。推門的當下,裡面有人用力拉開了門。





穿著淺藍色罩衫的旅館服務人員親切的示意我們進入,當我們踏上印有MAMA Says Hello的黑色地毯走入旅館,一抬頭整排Philippe Starck仿木墩式的各式矮座映入眼簾,再抬頭,整片設計師塗鴉天花造型,拉出整間旅館由內到外、由上到下的一體視覺延伸。

就是這裡了。





迎賓的主視覺,是一雙母雞的腳,兩腳之間的白色留白像極了一顆蛋型,也更符合整體空間就像是個「繭」的概念,讓人一進到這幢低彩度的建物中,就有一種安心落地的感受,像極了一座私密卻熟悉的堡壘,固若金湯卻也舒適自在。

一定要提的是,簡約素雅的白色床舖極為好睡,溫暖輕盈的被舖給人一種窩在自家被窩裡的安心感。







設計師的影子無所不在,設計款的風格家具也充斥其中。從Miss K檯燈、Impossible Chiar,到所有可見螢幕清一色全是iMac,三不五時還可見到不按牌理出牌的八爪書桌檯燈,讓旅途間的休息也能有吉光片羽的片刻。









住房上的樂趣在白、灰、黑的空間處處俯拾即是,貼心的鏡面資訊提供每天的基本溫度、日期、餐點及其他提醒,門口的塗鴉踏墊則低調的提醒進入私人的空間。









飲食上的樂趣則有專門提供輕食的Mama Pizzeria,紅白相間的義式風格桌巾,配上挑高舒適的座椅,讓住房者就像踏出自己家的房門,下樓來到自家廚房吃一頓媽媽的拿手料理。







而且好處是,一天24小時輕食窯燒區的爐火都是開著的,隨時都能提供一塊熱烘烘的現作披薩,就像走自家的廚房,跟媽媽要東西吃一樣方便,媽媽永遠不會拒絕你,也不會要你等到八點用餐時間,對吧。









相較於輕食區的自在,正式的晚餐餐廳Restaurant Le Mama Shelter則是提供正歸餐點的地方。

但是吃起飯來嚴謹卻不嚴肅,雖然有人身著晚禮服出席(後來發現原來Restaurant Le Mama Shelter在當地鄰里間還算是有名的餐廳,有啥好事或聚會時都會選這裡聚餐,感覺用餐的比例比住房的旅客還高),但也不乏許多相約先喝一杯聊開了再大快朵頤的三五好友,更多的則是一邊享受美食一邊像居家般自在聊天的食客,當然也還有像我們這般遠道而來,想好好輕鬆自在吃一頓的旅人了。











MAMA SHELTER不但在名稱上低調,在建築外觀低調,位處的地點也極低調。

隱身在觀光客極少到達的20區住宅地段,想去巴黎第6區的PH買個經典的銅鑼燒冰淇淋,還得換上三班地鐵才到得了,結果一路在地鐵轉車處狂奔換車,到了PH還是遲了,差點沒耽誤到好友Violette回土魯斯的時間。





但好處是,真的有一個巴黎兩個世界的美好感受。

尤其是一早踏出旅館,走在Gambetta大道上,前往最近的捷運站,沿途路寬車不多,熟食店廚師進出準備食材,那種與學生擦肩而過、看著熟食店廚師穿著圍群抱著一籃生菜從面前走過、花店奶奶提著澆花筒倚在店門邊講手機、工地師父偷閒出來喝杯咖啡後又急忙趕回去的模樣……能夠感受在地生活的真實與溫暖,是MAMA SHELTER給我們的另一種家的感受。





更多關於鬼才Philippe Starck操刀的精品平價旅館MAMA SHELTER的親身初體驗,請移駕至:【法國姐妹報:巴黎有間媽媽庇護所】





據說MAMA SHELTER的老闆Serge Trigano(沒錯,就是創始Club Med的那一位)當初找上Philippe Starck時,只說了一句話表達他對這間旅館的期望:”We wanted to create a kind of cocoon.”(想打造一座像繭一樣讓人安心的地方啊)。

現在回頭想起來,MAMA SHELTER倒真的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庇護所,讓我對身在巴黎的日子,除了光鮮精彩與懷舊自由,又多了一份安心的歸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njaich 的頭像
    sonjaich

    Les Sœurs du Midi 法國姐妹報(french sisters' notes)

    sonjai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